造就学术英才,培养大国工程师实盘配资门户网,是一所高等学府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百十载峥嵘,高校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校友,其中不乏在科研领域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顶尖科学家们。他们勇攀高峰、荣誉等身,最具代表性的表彰便是“国家科学技术奖励”。
“国家科学技术奖励”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,由国务院颁发,代表着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威认可。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,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;国家自然科学奖、国家技术发明奖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个奖种的特等奖不超过3项,一等奖不超过该奖种奖励项目总数的15%,其含金量不言而喻。
软科统计了近3届上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(即不含各个奖种的二等奖、国际科技合作奖)的第一获奖人本硕博毕业院校(共53名获奖人),以此窥探中国高校在科技界的校友实力。
最强985,“盛产”顶尖科学家!数据表明,在近3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,吉林大学培养了最多的顶尖科学家,有6名杰出校友获奖,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。上海交通大学、清华大学同样出类拔萃,各有5名杰出校友获奖。
展开剩余82%具体到各个奖项来看,吉林大学有1名校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、3名校友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、2名校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;上海交通大学2名校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、1名校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、2名校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;清华大学则有1名校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;1名校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,3名校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近八十载春秋,吉林大学扎根祖国北疆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研界的“中流砥柱”。吉大,因何成为顶尖科学家的摇篮?
人才输出的“养料”,当是吉大雄厚的学科基础。翻开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吉大校友简历,不难发现,他们所学的专业与吉大的优势学科高度重合。
在吉大,化学学科乃全国首屈一指的王牌学科,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前3%,排名全国第5名。一组数据证明了吉大化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成效:曾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度过了完整的本、硕、博求学生涯的赵东元,斩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,实现介孔材料领域“里程碑式”和“先驱”的进展;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曲久辉,其研究项目攻克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系统性重大难题,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;荣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李俊华,亦在吉大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……
作为国内的化学研究重镇,上世纪80年代,吉林大学化学学院(当时叫化学系)的无机化学、高分子化学便已获批博士点,加上首批获批的物理化学博士点,吉林大学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个拥有三个化学学科博士点的高校,仅次于北京大学。发展至今,吉大化学凭借悠久的办学历史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科研平台,共同构筑起独特的学科优势。
吉林大学化学学院
不论是历史还是未来,吉林大学始终将“求实创新、励志图强”的校训贯穿育人全过程。在这里,走出了一大批活跃在科研前沿的领军学者和行业骨干——打破国际抛光装备产品垄断的路新春、唱出水质基准“中国声音”的吴丰昌、打造地球油藏“透视眼”的张少华,均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这些优秀校友的成长轨迹,共同谱写了吉大熠熠生辉的育人华章!
8所“双非”,异军突起春风化雨育栋梁,桃李成林遍四方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顶尖学术人才的培养版图上,一批非“双一流”高校正崭露头角,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在近3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,哈尔滨理工大学有1名校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,西安建筑科技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、吉林农业大学、西安科技大学、河北地质大学、重庆交通大学、河北医科大学7所高校各有1名校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这些高校凝练学科特色,开辟出一条独具优势的人才发展路径。
西安科大,“矿”世奇才
矿业工程,乃西安科技大学的优势特色主干学科,是学校因矿而生、因煤而兴的根基,2000年获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。在采矿工程建系87年的历史长河中,西安科技大学立足西部、辐射全国,围绕煤炭开发与利用,瞄准矿业科技前沿,孵化了诸多极具行业影响力的能源专家。
1987年毕业于西安矿院(现西安科技大学)的姚敏,便是学校所培养的其中一位煤制油化工领域专家(曾任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)。多年来,他扎根宁夏煤炭产业,为这片热土贡献力量。他所牵头的重大项目,有力推进传统煤炭企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,成功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吉林农大,“菌”才辈出
去年,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颁给了一位“蘑菇院士”—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衔申报的《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》项目。这位“接地气”的科技工作者,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和菌物学科的发展,让上万贫困户靠种植食用菌实现脱贫;也真正做强了中国“食药用菌芯片”,端牢了中国的“菌粮饭碗”。
李玉(吉林农业大学)牵头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
李玉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78年,他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,师从著名菌物学家周宗璜。在周老师的熏陶下,李玉将研究菌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。
他主攻的菌物学,隶属吉林农业大学建校始建的学科之一——植物保护学。植物保护学科被列入吉林省“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建设学科”,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9名,现已构建起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多年来,吉林农业大学聚焦现代农业发展,形成了“一株菌、一只蜂、一棵参、一粒米”的特色研究体系,学校以一流学科为基、前沿学术为翼,托举学子破浪前行!
河北医大,学贯“中西”
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以及带头人吴以岭院士,是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的知名校友,并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兼任博导。2020年,吴以岭牵头的《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该研究首次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,属重大理论原创。
吴以岭(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)牵头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
在医药界,河北医科大学素以中西医结合学科享誉在外——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“双一流”学科,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为全国前十。在这里,大咖云集。中西医结合学科奠基创始人李恩教授,学术副校长、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吴以岭院士,全国名老中医姚希贤教授、刘亚娴教授等在相应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高屋建瓴。同时,学院也积极搭建中西医结合一流科研平台,在中央财政及河北省财政的支持下,组建“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开放式实验平台”,为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验资源!
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夙愿;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爱国科学家,是每一所大学始终践行的时代使命。
高校所培养的顶尖人才,不仅仅是突破科学前沿、引领学科发展的“灯塔”——更重要的是,这些杰出校友所展现的卓越精神与崇高品格实盘配资门户网,必将如星火燎原般代代相传,成为母校精神文化的“坐标”,引领莘莘学子踵武前贤、奋楫争先!
发布于:上海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